[XCAR 導購 原創]
前言:面對合資品牌低端車型價格的不斷下探以及合資自主車型的涌現,再加上一線城市陸續出臺限購政策,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間日益萎縮。面對這種窘境,迅速提升產品品質、將產品線“向上”推進從而在更高端市場重新站穩腳跟已經成了各大自主車廠最迫切的任務。而今天為大家帶來的這兩款車型——比亞迪G6和長城C50,不僅是各自家族中最高端的轎車產品,也已經成為國內自主家轎中最高水準的代表。究竟在它們之中哪位才能承擔樹立自主家轎新一代標桿的重任?一番較量后才能見分曉。

鑒于出境的兩位選手都搭載了目前自主車型中較先進的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兩車的動力性能表現也無疑會是對比項目之一,不過本文將只針對兩車的外觀內飾、空間、配置及做工體驗部分進行介紹,動力性能部分的對比將由我同事稍后為您帶來。
對比之前,也有必要現對兩車的具體車型和價格做一番介紹:比亞迪G6 1.5TI手動尊貴型,售價9.98萬元;長城C50 1.5T手動尊貴型,售價9.18萬元。兩車存在的8千元價差,對于這個價位車型的絕大多數購買者來說已是一筆不能忽視的費用,因此稍后我會專門針對這8千元為大家介紹兩車的配置究竟差在哪里。下面還是先讓我們從兩車的外觀看起:
盡管都是各自品牌的旗艦型轎車,但兩車外觀設計取向截然不同,比亞迪G6鍍鉻橫幅式中網與寬大平滑的發動機艙蓋凸顯了沉穩氣質,商務氣息更濃;長城C50采用分離式設計的U形前臉則透出幾分時尚感。
兩車的不同定位也體現在了車側的設計中,G6的C柱更為豎直,尾部線條也更硬朗,外置天線和輪轂設計都能看出有借鑒的成分,整體偏向行政化;而C50的尾廂相對短小簡潔,線條也更平緩。
鍍鉻飾條仍然是G6尾部不可缺少的點綴,整體造型飽滿流暢,棱角分明的尾燈亮度及視覺效果都相當不錯;C50尾部設計簡潔平整,沒有多余修飾,不規則尾燈設計造型犀利。
輪胎方面,比亞迪G6配備的是佳通Comfort 221輪胎,尺寸為205/60R16;長城C50則是固鉑ZEON ATP,尺寸為205/55R16。
車身尺寸方面,比亞迪G6長寬高分別為:4860mm*1825mm*1463mm,軸距2745mm,完全達到了標準B級車的尺寸;而長城C50為:4650 mm*1775mm*1455mm,軸距2700mm,盡管三圍和軸距全面處于下風,但也達到了A+或B-的標準,尤其是2700mm的軸距,在后面的空間對比環節您會發現其表現完全不遜于比其更長的G6。
進入到兩車內部,比亞迪G6內飾采用上深下淺配色,中控各功能區布局規整,按鍵較少(緣于中央液晶屏采用觸摸式設計),幾處木飾的使用分寸拿捏較好。
C50內飾同樣是上深下淺配色,但中控區輔以大面積仿金屬塑料面板配黑色鋼琴漆按鍵區,布局同樣規整,但按鈕數量明顯多于G6。
G6真皮包裹的方向盤尺寸適中,手感不錯,摩擦力大,多功能區集成了對音響、菜單和攝像頭的控制。
C50的三幅式多功能方向盤同樣為真皮包裹,尺寸較G6略小,輪輻較纖細,手感出色,多功能區較G6多出了定速巡航,但不具備控制攝像頭功能。
G6采用數字儀表盤設計,藍色背景光與白色字體搭配清晰易讀,兼具運動與科技感。
C50采用與思域類似的分體式儀表設計,下方的三幅式儀表盤樣式普通,但黑底白字配色同樣能達到易讀取的目的;C50車速表位于中控臺左上方,采用數字顯示,屏幕尺寸相比偌大的儀表臺顯得有些袖珍。
C50中央儀表盤配有胎壓監測和車門未關閉提示功能,車門邊上那個小斜杠就是未關閉的車門,造型略顯粗糙。
G6的中控顯示屏采用觸摸式設計,分辨率較高,但對于廣播換臺和空調溫度調節等功能來說,觸摸屏使用起來并沒有傳統按鍵方便。
C50與G6一樣配備了自動空調,但缺少了分區調節功能,不過用按鍵操作的方式要較G6的觸摸屏方便不少。
G6中控各功能按鈕絕大部分都經過了漢化,對幫助首次用車的駕駛者快速掌握各項工能操作具有正面意義。
配置方面,兩車都配備了大燈高度可調和電動調節外后視鏡,G6還多出了外后視鏡電動折疊;G6的一鍵智能啟動和車載電視也是C50所不具備的。
| 對比車款/售價/配置差異一覽 | ||
| 車款 | 比亞迪G6 1.5TI手動尊貴型 | 長城C50 1.5T手動尊貴型 |
| 指導價(單位:萬元) | 9.98 | 9.18 |
| 變速箱 | 6擋手動 | 5擋手動 |
| 前排側氣囊 | ● | — |
| 前后頭部氣簾 | ● | — |
| 胎壓監測 | — | ● |
| 無鑰匙啟動 | ● | — |
| 定速巡航 | — | ● |
| 倒車影像+雷達 | ● | —(只有倒車影像) |
| 駕駛席座椅電動調節 | 8向 | —(6向手動) |
| 電動腰托 | ● | — |
| 后排座椅按比例放倒 | — | ● |
| 車載電視 | ● | — |
| 揚聲器數量 | 10 | 6 |
| 自動頭燈 | ● | — |
| 車窗防夾手 | — | ● |
| 內后視鏡自動防炫目 | ● | — |
| 外后視鏡電動折疊 | ● | — |
| 空調分區調節 | ● | — |
| 愛卡汽車網制表 www.xcar.com.cn | ||
G6駕駛座椅配備了8向電動調節+電動腰托,而座墊也相當柔軟,舒適度較高,但支撐度就稍顯不足;座墊側邊較平坦,包裹性也相對一般。
C50駕駛座椅只有6向手動調節;座墊整體偏硬,填充物變形量較小,舒適性稍嫌欠缺;座墊側邊既硬也較平坦,包裹性較差。
G6與C50都配備了倒車影像,但G6還同時配備了倒車雷達,并在中控設有兩處警示系統。
C50的液晶屏畫質要略低于G6,并且不配備雷達提示,此外還有一處設計顯得相當詭異:攝像頭拍攝的車輛后方畫面在駐車或者行車時也能播放!
具體操作如下:點擊中控功能區左側的SRC按鍵,直到屏幕上方顯示——“Source-Camera”字樣后再松手,屏幕會自動切換至倒車畫面,此后無論是停車狀態或是向前行駛狀態,除非駕駛員手動切換,否則屏幕會一直顯示車輛后方的畫面。
乘坐空間方面,身高170cm的體驗者,坐進G6前排調整好坐姿后頭部有1拳加4指的余量。
保持前排座椅不動,體驗者坐進G6后排,調整好坐姿后頭部有1拳左右余量,腿部為1拳+3指。
還是該體驗者,坐進C50前排調整好座椅和坐姿后,頭部余量為1拳+3指,略小于G6。
坐進C50后排保持前排座椅不動,頭部余量為2指,腿部余量較大,有兩拳。
G6在中控下方提供了一個儲物槽,可以用來放置手機或停車卡等物品。
C50中控下方同樣提供一個儲物格,但進深較淺,值得稱贊的是在底部提供了防滑墊。
C50駕駛席側窗上方提供了一個眼鏡盒,這個設計并不常見,很人性化。
G6前門儲物槽可容納4瓶飲料;前排中央手剎旁儲物格較淺,不宜放置飲料;手套箱較窄且淺,容積有限,能容納3瓶飲料。
C50前門儲物槽可容納3瓶飲料;前排中央手剎旁提供一個獨立杯架;手套箱容積同G6差相仿佛,容納3瓶飲料已是極限。
相較而言,G6后門儲物槽就稍顯雞肋,無法容納標準飲料瓶;前排扶手箱較窄,可容納3瓶飲料;后排中央扶手提供雙杯架。
C50后門儲物槽可容納2瓶飲料;前排扶手箱與G6相似,可容納3瓶飲料;后排中央扶手同樣提供雙杯架。
C50的前排中央扶手可對位置進行調整,方便不同體型駕駛者找到舒適的搭手位。
此外,兩車的中控臺都使用硬質塑料材質,手套箱設有阻尼,后排都沒有設置中央頭枕。
C50發動機艙蓋內側配有隔熱棉,但仍采用支桿開啟方式;G6發動機艙蓋內側同樣配有隔熱棉,且配備了液壓挺桿。
結語:一番對比過后,兩車在內外造型設計、做工、空間等方面很難分出勝負,倒是在配置上比出了高低,價格便宜了8千元的長城C50在被動安全、座椅舒適性以及娛樂配置方面確實要略處下風,不過其配置水準也完全可以滿足一般用戶的需求。對配置要求較高的消費者則可以考慮多掏8千元,比亞迪G6在配置上的慷慨會讓你感覺值回票價。不過先等等,這會兒就下結論似乎為時尚早,畢竟車還是用來開的,而駕駛質感和動力性能無疑也是非常重要的選擇標準,因此,還是請您在看過兩車的動態對比后再做決定為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