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CAR 原創 導購]
前言:隨著中國汽車消費檔次的提升,以往一枝獨秀的中大型車領域如今競爭也日趨激烈。憑借優雅大氣的外觀,做工嚴謹的內飾和舒適寬敞的空間,奧迪A6L一直是國內中高級商務車的最暢銷車型。但寶馬5系和奔馳E級自從加入了國內的“L”大軍之后,其銷量也越來越好。如今隨著用加長的方式向中國市場表明態度的英菲尼迪Q70L轎車和來勢洶洶的凱迪拉克XTS,也想在這一領域分得一杯羹。但相比于奧迪、奔馳和寶馬,這兩款在行政級別轎車領域可謂算是邊緣車型,不過,它們可是一直在幻想著能在這場亂戰中上演一出黃雀在后的好戲,那么,這兩款豪華車您該選誰呢?下面,我們就將從外形、空間、配置、動力及操控對兩車做一對比,看看誰更適合您!

外觀對比:
本來不想過多的評價兩款車型的外觀,畢竟每個人的審美都不一樣,但是為了開拓中國市場,英菲尼迪官方表示要用Q70長軸距版去沖擊公商務用車,不打算只在私人市場默默耕耘,那么咱們就得說說了。
在外觀方面,英菲尼迪Q70L系采用了仿生學設計,設計靈感來源于貓科動物,乍看一下確實有如豹般,整車多弧線的設計很有紳士的“態度”,當然有著運動范的輪圈與雙排氣管設計的它似乎在告訴著我們,它并沒有那么簡單。
加長150mm后車身造型依然協調,車頭兩邊稍微隆起加上發動機蓋也向上凸起整個線條看上起極其圓潤。整體來說,英菲尼迪Q70L系不但前臉看上去時尚、大氣,整車外形看上去也非常的優雅。
而被上海通用汽車寄予厚望的凱迪拉克XTS,新車的外觀不僅在延續家族“鉆石切割”設計語言的基礎上,引入了多維型面的設計思維,不再處處見棱見角,整體造型飽滿而舒展。
凱迪拉克XTS短前懸長后懸的輪廓比例顯得頗為動感,而平緩的車頂線條、車身線條和塊面塑造出強烈的雕塑感,將美式霸氣表露無遺。與英菲尼迪Q70L系相比,個人認為,凱迪拉克XTS和英菲尼迪Q70L的前臉視覺沖擊力都很強,前者犀利的前燈造型和殺氣騰騰的“大嘴”展示出當仁不讓的架勢,而后者發動機蓋兩側凸出的隆起則會讓人產生去駕馭他的欲望。
在車身線條方面,英菲尼迪Q70L的側面線條感覺很柔和,更多突出的是一種外柔內剛的氣質,而凱迪拉克XTS看上去則要硬朗很多。此外,由于經過了加長處理,英菲尼迪Q70L的后車門顯得更寬。而稍稍溜背的設計是凱迪拉克XTS車尾的一大特色,且尾燈的辨識度依舊極高,而英菲尼迪Q70L厚重的車尾也耐人尋味。
| 車身尺寸 | 英菲尼迪Q70L | 凱迪拉克XTS |
| 長(mm) | 5095 | 5131 |
| 寬(mm) | 1845 | 1852 |
| 高(mm) | 1500 | 1501 |
| 軸距(mm) | 3050 | 2837 |
| 整備質量(kg) | 1771 | 1840 |
| 愛卡汽車網制表 www.xcar.com.cn | ||
在車身尺寸方面,英菲尼迪Q70L的車身三圍是5095mm×1845mm×1500mm,整車軸距達到了3050mm。而凱迪拉克XTS的車身三圍是5131mm×1852mm×1501mm,整車軸距達到2837mm;雖然在車身三圍指標方面,凱迪拉克XTS要占用一定的優勢,但是在軸距上,英菲尼迪Q70L的3050mm軸距卻勝出了凱迪拉克XTS一大截,這對于這個級別意在車內空間的年代,軸距上的優勢能否使英菲尼迪Q70L繼續保持后排空間上優勢,答案我們只能在下文的空間的對比中才能知曉。
| 車輪制動 | 英菲尼迪Q70L | 凱迪拉克XTS |
| 前制動器類型 | 通風盤式 | 通風盤式 |
| 后制動器類型 | 通風盤式 | 通風盤式 |
| 駐車制動類型 | 腳剎 | 電子駐車 |
| 前輪胎規格 | 245/50 R18 | 235/50 R18 245/45 R19 |
| 后輪胎規格 | 245/50 R18 | 235/50 R18 245/45 R19 |
| 備胎規格 | 全尺寸 | 全尺寸 |
| 愛卡汽車網制表 www.xcar.com.cn | ||
另外,在輪轂尺寸和樣式方面,兩車均全系標配鋁合金輪轂。在樣式方面,迪拉克XTS的輪轂,加入了更具質感的鍍鉻材質,類似渦輪旋槳的輪轂造型更突顯出其運動風格,輪胎品牌為固特異。
與其相比,英菲尼迪Q70L高貴的大尺寸啞光鋁合金輪轂造型不但時尚,而且更顯品質感,輪胎品牌為鄧祿普,該輪胎在兼顧運動和舒適性同時其胎紋設計更注重排水性能和濕地表現,只不過在駐車制動方式上,英菲尼迪Q70L的腳剎卻沒有凱迪拉克XTS電子駐車系統先進。
內飾/空間對比:
在內飾方面,坐進車內,你會發現兩款款車的內飾完全是截然不同的風格。英菲尼迪Q70L是標準的家居風,環抱式的中控臺被各種功能按鍵分區雕刻出多個立面,可謂美輪美奐,不忍觸碰。
而舒展的線條一直延伸至前門,立體感頗佳,石英鐘更是一種升華的點綴。而來到凱迪拉克XTS車內,XTS則把科技感一詞表現得淋漓盡致,當然他也沒有丟棄品味。大量軟性材料的應用提升了質感,中控臺上橫向線條比例占多數的設計手法,在視覺上擴大了空間,而氛圍燈的合理運用也是其內飾的亮點之一。
此外,在內飾的一些細節的設計方面,英菲尼迪Q70L的表現要比凱迪拉克精致些,比如真皮方向盤不管是手感還是做工都很不錯,加上多功能的按鍵手感和阻尼也相當的到位,給人不錯的商務感。
在空間方面的表現上,雖然軸距上英菲尼迪Q70L比凱迪拉克XTS多出 213mm,但也別懷疑凱迪拉克XTS 2837mm的軸距用起來不夠體面,實際上,其實它的乘坐空間開揚感和英菲尼迪Q70L相差無幾,畢竟橫置的發動機和變速器以及A柱前移、C柱平緩后延對此的貢獻良多。不過,各位看好了,我說的是空間感,因此從客觀上講,這款車和軸距超過3米的英菲尼迪Q70L在后排腿部空間上還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實際體驗,由于英菲尼迪Q70L將加長的150mm全部給了后排,身高175mm體驗者,坐在前排座椅調整至本人合適的位置,前排頭部空間為一拳,然后坐進后排,測量結果如下,膝蓋距離前排座椅的距離達到了380mm,頭部為一拳;凱迪拉克XTS的乘坐空間表現,身高170cm體驗者,XTS中的前排頭部空間為1拳距離,后頭部空間由于車頂向上凹陷同樣也達到了1拳,而后部腿部空間只有兩拳半的距離。在后排空間上的對比,明顯英菲尼迪Q70L占上風。
我們再來看看兩款車在座椅的舒適性方面表現,高端車型除了動力總成及各種人性化系統要齊備,擁有一套舒適貼身的座椅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們來看看英菲尼迪Q70L的前排座椅,英菲尼迪Q70L提供了多項電動調節座椅,包括腰部的電動調節,不過可惜少了腿部的電動調節。主駕駛帶有兩組記憶座椅,并且座椅帶有電加熱和通風。此外前后排的真皮座椅手感也都很不錯,有著不錯的舒適性,不過包裹性稍差,尤其是腰部支撐。
與英菲尼迪Q70L相比,凱迪拉克XTS的座椅整體也均為真皮材質,用料考究包裹性相當出色,各方位貼身效果也非常到位,在靠背中央還有象征凱迪拉克的V型徽標,在座椅上端還有加強的音響系統。
另外前排座椅都為電動調整,駕駛員一側帶有座椅記憶。后排座椅同樣也擁有高品質,支撐與前排座椅基本相仿,寬大的坐墊絕對是美式風格,靠背傾斜角度適中,舒適感極佳。
由于增加了后排側窗,所以后部采光效果更出色,雖然車身類似Coupe,但后排乘坐也沒有壓抑感。所以在這一環節的對比中,雖然后排空間上凱迪拉克XTS輸給了英菲尼迪Q70L,但是在座椅的舒適性上一點都不比英菲尼迪差,甚至超過英菲尼迪Q70L。
儲物空間方面,與凱迪拉克XTS相比,英菲尼迪Q70L的表現一般,前排中央扶手箱設計了一個復雜的雙層儲物格,但雙層設計讓儲物格變得很淺,還不如就一個大儲物格用著方便,而且在后排空間得到提升后,后排的儲物格并沒有相應提升,后門板甚至沒有設計儲物格,這也算是一個小小的遺憾吧。
而凱迪拉克XTS的表現則相當不錯,尤其是后備箱空間充足,509升的容積足夠長途載物,同時后排座椅可以4/6放到也是同級別除了S80L外唯一做到的,實用性很高。后備廂兩邊也比較規整,提高了空間的利用率。
配置/動力對比:
| 車型 | 英菲尼迪Q70L | 凱迪拉克XTS |
| 前排雙安全氣囊 | ● | ● |
| 前/后排側氣囊 | ● | ● |
| 前/后排頭部氣簾 | ● | ● |
| 膝部氣囊 | - | ● |
| ABS防抱死 | ● | ● |
| 制動力分配EBD | ● | ● |
| 剎車輔助 | ● | ● |
| 牽引力控制 | ● | ● |
| 車身穩定控制 | ● | ● |
| 前后倒車雷達 | ● | - |
| 日間行車燈 | - | ● |
| 愛卡汽車網制表 www.xcar.com.cn | ||
配置方面,首先在安全配置方面,兩款車型全系均標配了前排雙安全氣囊、前后排側氣囊和側氣簾、ABS防抱死、剎車輔助、車身穩定控制系統、車道偏離預警系統、胎壓監測等配置,其中凱迪拉克XTS還標配膝部氣囊、自動駐車/上坡輔助等,從而使得整車的被動安全性進一步提升。
在舒適性配置方面,兩款車型也均標配了無鑰匙啟動進入系統、真皮座椅、座椅高低調節、腰部支撐調節、前后中央扶手、自動空調、后座出風口、溫度分區控制、主副駕駛位電動調節、感應雨刷等配置,只不過凱迪拉克XTS的要比英菲尼迪Q70L更具人性化,比如配備了電動全景天窗、可變空氣懸掛等舒適性配置。
此外,凱迪拉克XTS 配備的的CUE移動互聯系統(Cadillac User Experiece)功能強大,并且針對操作的便利性還加入了中控觸摸屏和觸摸面板,令用戶更加輕松暢快的享受人機交互俺的樂趣。據了解,在未來的CUE系統還可支持3G連接互聯網進行軟件下載,整體看來,作為一款商務車型,凱迪拉克XTS與英菲尼迪Q70L系相比,在配置的安全性和舒適性配置算不上多么豐富,但是挺人性的。
| 車型 | 英菲尼迪Q70L | 凱迪拉克XTS | ||
| 售價(萬元) | 43.88-74.58 | 34.99-56.99 | ||
| 排量(升) | 2.0L | 3.5L | 2.0T | 3.6L |
| 最大功率(Kw/rpm) | 173/6400 | 240/6800 | 198/5300 | 227/6700 |
| 最大扭矩(Nm/rpm) | 253/4800 | 350/5000 | 355/2000-5300 | 360/5400 |
| 變速箱類型 | 7擋手自一體 | 6擋手自一體 | ||
| 前懸掛類型 | 獨立雙叉臂式 | 麥弗遜式獨立懸掛 | ||
| 后懸掛類型 | 多連桿獨立懸架 | 四連桿獨立懸掛 | ||
| 愛卡汽車網制表 www.xcar.com.cn | ||||
動力方面,英菲尼迪Q70L系列全系共六款車型,售價為43.88-74.58萬元,分別搭載兩款排量不同的發動機,分別是2.5L四款車型和3.5L兩款車型。
其中搭載了代號為VQ25HR的2.5L自然吸氣發動機,為其服務的7擋手自一體變速箱,表現非常平順。通過擋桿后面的旋鈕可以選擇STANDARD(標準)、ECO(經濟)、SPORT(運動)以及SNOW(雪地)四種駕駛模式,它們之間的區別主要還是來自對于油門踏板的響應和換擋的實際。其最大功率173kw(235馬力)/6400rpm,最大扭矩253N·m/4800rpm,百公里綜合油耗為10L。從數據上看,作為民用自然吸氣發動機來說已經是很優秀了。
此外,英菲尼迪Q70L 35hl兩款車型為新能源車,雖然是新能源車售價過高,購買的幾率不是很高,但是我們還是在這里為大家介紹一下它的動力系統。英菲尼迪Q70L 35hL搭載并非是原先的VQ37VHR,而是用回了早前在M35/G35上用過的VQ35HR發動機,然而由于采用的是混合動力系統,其系統性能一點不弱于VQ37VHR,VQ35HR發動機的最大功率為240kW(326PS)/6800rpm、峰值扭矩350Nm/5000rpm。而電動機的最大功率為50kW(68PS)、峰值扭矩270Nm。系統最大功率為268kW,超過了VQ37VHR的動力表現,與之配備的同樣為7擋手自一體變速箱。百公里綜合油耗為7.6L,從數據上看,這款發動機的表現還是很不錯的。
底盤方面。英菲尼迪Q70L系懸架則是整車給人最好感的部分,前雙叉臂后多連桿的結構保留了一定的運動傳統,但對于這級別車型來說,底盤舒適性無疑是要放在第一位的。柔韌不失沉穩的調校,對付普通的路面顛簸自然不在話下,在處理減速坎或者較深的井蓋這類顛簸時更讓人印象深刻,懸架初段能快速應對路面的起伏保持車身的平穩,緊實柔韌的末段又能干凈利落地吸收掉大部分不適的震動,舒適性體現出一款豪華車應有的素質,整體的感覺比凱迪拉克XTS和A6L更出色。
凱迪拉克XTS全系共7款車型,售價為34.99-56.99萬元,分別搭載了2.0T和3.6升V6兩款發動機,兩款機器都使用了燃油直噴以及雙VVT技術。特別之處在于它們都配備了活塞環獨立噴油嘴,可以更好地利用機油為活塞降溫。
2.0T發動機還加入了對轉式平衡軸,進一步提升平順性。凱迪拉克XTS采用型號為6T70的6速自動變速箱,和通用目前使用的第二代S6變速箱不同。換擋平順性和響應速度都有一定提升。盡管從擋位個數上來說,這款變速箱已經算不上先進,但實際駕駛中的良好表現顯然比數字更加重要。
在多數情況下變速箱會盡量以高擋位運行,日常行車發動機轉速通常都在2000轉以內,2.0T發動機可以提供充足的低扭,無需拉高轉速已經足以應付城市路況。當然如果你想開快一點的話,也只需深踩油門,變速箱會迅速降擋,動力隨叫隨到,并沒有明顯的渦輪遲滯,給人感覺很像一款大排量自吸車型,其最大輸出功率為198Kw/5300rpm,最大輸出扭矩為355Nm/2000-5300rpm,從數據上看,這樣的動力表現值得肯定的;3.6L V6自然吸氣發動機,與之配備的是6速自動變速箱,最大輸出功率為227Kw/6700rpm,最大輸出扭矩為360Nm/5400rpm。
底盤方面,凱迪拉克XTS采用了前麥弗遜式獨立懸架及后四連桿獨立懸架并使用了較為高端的電磁減震系統。與傳統的液壓油式減震有所不同的是,此次使用的電磁減震系統是通過磁場改變帶磁分子的排列方向從而起到減震緩沖的效果,從這些特點上可以明顯的了解到凱迪拉克XTS更偏向于舒適。
編輯點評,通過上文的一番對比,凱迪拉克XTS有著最大的體形、最強的動力系統以及較低的價格;英菲尼迪Q70L系則擁有最長的軸距,最出色的駕駛感受,雖然英菲尼迪Q70L系的安全配置的不算多豐富,但是后排空間最寬敞,當然,其售價也是最高的。面對這兩款各有所長的車型,我想,綜合評定,我覺得凱迪拉克XTS 勝出的理由更有說服力,畢竟整車的性價比要比英菲尼迪Q70L出色,至于你最終選擇誰,還是那句老話,各取所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