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馳GLE的前身——奔馳M級誕生自1997年,在過去二十余年的歷史中,總共發布了三代車型, 2015年正式更名為GLE,使其符合奔馳品牌的品牌命名慣例。而第三代車型在2011年發布至今,服役八年,終于迎來了第四代車型——全新奔馳GLE。新車誕生自奔馳中大型SUV、大型SUV專屬的MHA平臺,不僅外觀、內飾均采用全新設計,更有全新的動力和更為強大的四驅系統,這么多重點,接下來就讓我們一一細說。
外觀簡析:
| 車身尺寸對比 | |||
| 車型 | 全新奔馳GLE | 2019款寶馬X5 | 2019款奧迪Q7 |
| 長(mm) | 4941 | 4930 | 5086 |
| 寬(mm) | 2018 | 2004 | 1968 |
| 高(mm) | 1782 | 1776 | 1716 |
| 軸距(mm) | 2995 | 2975 | 3001 |
| 愛卡汽車網制表 www.xcar.com.cn | |||
車身尺寸跟原來相比,長寬高都有所增加,比寶馬X5要稍微大一圈,其內部空間也得到了不小的提升,具體表現我們在空間部分再細說。
全新奔馳GLE在外觀上的轉變是顯而易見的,它更加年輕,同時也更加有活力,圓潤的尾部設計也許有人會認為太過城市化了,但從正后方看去,車身明顯上窄下寬的趨勢,讓它并不缺乏肌肉感。另外,通過對整個車身所有細節的優化,全新奔馳GLE的風阻系數達到了0.29,比原來有很大提升,高速狀態下可以顯著降低空氣阻力,從而帶來更好的燃油經濟性表現。
內飾解析:
S級的內飾固然豪華,但如果車內是一位二三十歲的年輕人,總感覺會有那么一點不協調了,但如果這位年輕人坐在全新奔馳GLE的車內,則就毫無違和感了。簡單地說,全新奔馳GLE內飾的豪華感更年輕,更具親和力,并且作為一款擁有強大通過性的SUV,它的內飾中也有著硬朗的一面。
從不起眼的細節去看做工和材質往往是很有效的,如果一臺車在你看不到的地方都選用了較好的材料,那目光所及之處就更不用擔心了。
整個屏幕類似曲面電視機的造型,可視角度很大,使得內飾呈現出很明顯的環抱感。在整塊屏幕周圍沒有任何遮擋,但是在任何光線環境下,所有信息都可以被清楚的顯示,可見奔馳針對這一點做了大量優化。MBUX系統語音控制系統反應速度很快,并且支持自然語音識別,可以很好的識別廣東話、四川話等方言,不過我只進行了普通話體驗,識別率相當出色。當然,語音控制系統在當下并不算新鮮,但豪華品牌搭載的還是比較少的。
另外,在這套系統中“主題”功能占了很大板塊,我們一般理解的主題模式基本都是車機系統菜單的變化而已。而在MBUX中選擇了不同的主題,車輛的駕駛模式、氛圍燈、音樂等等都會隨之變化,這臺全新奔馳GLE會調動它的所有,竭盡所能的給駕乘者帶來符合“主題”的綜合體驗。
控制MBUX系統的方式十分豐富,觸控、語音控制、方向盤控制區,還有這塊人機工程學極其出色的中央控制區域。中間是一塊面積頗大的觸控板,和筆記本電腦上的類似,響應靈敏、定位準確。但最值得稱道的是其出色的人機工程學,小臂幾乎不用做任何移動,就可以以最自然的狀態完美把手腕搭在上面。
作為換代車型,選用最先進的配置無可厚非,不過全新奔馳GLE前后排的數據接口全部為Type-C,現階段確實會有些不方便。解決方法也很簡單,車里備一個轉接線,或者直接給自己的移動設備配備一根Type-C接口的充電線就好。儲物格中配備了無線充電,該項配置為全系標配,無需選裝,但是對一些體積較大的移動設備并不友好,容易卡住。
空間簡析:
奔馳M級誕生之初,其基因里不可或缺的兩點就是強悍的通過性和出色的舒適性。在前面的內容中,我們體驗了全新奔馳GLE的外觀和內飾設計,同時提到了它的車身尺寸有了全方位的提升,下面我就看看車內空間表現會達到一個怎么樣的水準。
體驗者身高170cm,頭部空間一拳有余,腿部空間就達到了三拳以上。第二排座椅支持電動調節,前后調節范圍達到了100mm,靠背也有12度的角度調節。
車身和軸距加長之后,全新奔馳GLE的腿部空間比上一代車型增大了64mm,從圖中的腿部空間上大家可以明顯感知到這一點。座椅在材質和人機工程學方面保持了前排座椅的水準,舒適度非常出色。度較大的靠背,讓上半身的重量可以被靠背承擔更多,同時,座椅的臀點較低,除了可以帶來更出色的頭部空間之外,坐進去后身體會被“嵌”在座椅上,車輛剎車時可以更好的穩定乘客的身體。
在國內上市的三款車型中,全新奔馳GLE 350 4MATIC 豪華型為七座布局,GLE 450需要選裝,不過此次實拍的GLE 450車型并未選裝第三排的兩個座椅,所以暫時不能給大家進行相關體驗。
行李廂空間無需擔心,在全系空氣懸掛的加持之下,打開行李箱蓋,后懸掛可以在正常水平上下降40mm,使用時會更加方便。起初我是不太理解第二排電動收放功能的,因為不如手動放倒來的快速,是實際體驗之后發現兩個好處:首先,按鍵控制更輕松,身體不用做太大傾斜;其次,在車尾想打開第二排座椅時,再也不用前后跑了。
動力系統簡析:
全新奔馳GLE 350車型搭載了一臺代號為M264 920的2.0T四缸渦輪增壓發動機。該型號發動機誕生于奔馳家族化發動機模塊下,是一臺全新架構體系下的全新發動機,它適用于采用縱置布局的車型,集成了BlueDIRECT系統、CAMTRONIC可變氣門升程、NANOSLIDE涂層工藝等先進的技術。
材質方面,缸蓋和缸體均為鋁合金材質,曲軸箱為由鋁合金鑄造而成,曲軸由38MnS6鋁合金鋼制成,帶有8個輕量級平衡錘,連桿采用鍛造工藝,整體來說,這臺發動機非常輕量化,無論是在燃油經濟性還是NVH方面都會有著較好的表現。
另外,M264發動機還采用了曾經率先搭載在M133發動機上的雙渦流渦輪增壓器,該技術可以實現高效脈沖增壓,在發動機低轉速時可以帶來更出色的扭矩表現。
而我們此次實拍的車型則是奔馳GLE 450,它搭載了一臺代號為M256的直列六缸發動機,這是奔馳時隔二十余年,回歸直列六缸發動機的首臺作品,對奔馳而言擁有劃時代的意義。也是集各種奔馳家族發動機黑科技的大成之作。
例如采用了可變控制機油回路、智能加熱管理系統、汽油微粒濾清器等先進技術。并且加入48V電氣化裝置,ISG電機轉子與發動機曲軸輸出端相連,以往采用皮帶傳動的設備現在都可以用電機直接驅動,比如水泵、油泵、空調,另外還加入了電子渦輪,ISG電機為發動機卸掉了很多負載,顯著縮短了直列六缸發動機的長度。
各個部件的電氣化,可以實現比原來更精準、更高效的控制,不僅如此,ISG電機還可以回收能量、提供動力包括為48V電池充電。電動機的總功率為16kW,總扭矩250Nm,這種基礎之上,這臺ISG電機可以隨時啟動發動機,對發動機進行從0到7000rpm的轉速調節。
基于以上種種技術,這臺發動機會有著更為出色的燃油消耗表現,也更加清潔。而從動力體驗上,我們更容易感知的則是電動渦輪帶來的變化,電動渦輪增壓器可以在0.3s內將轉速提升到7000rpm,在低轉速區間提前為建立壓力,從而增強發動機低速扭矩輸出,抹平渦輪遲滯。
當踩下油門踏板請求扭矩的一瞬間,ISG會瞬間把發動機調整到對應的轉速,無縫接如,極其平順且迅速。同樣的原理,全新奔馳GLE 450車型在啟動和自動啟停時,整個過程都是近乎沒有振動的狀態。
四驅系統簡析:
四驅系統方面,350車型和450車型同樣也有所差異,其中350車型的全時四驅較為傳統,固定50:50前后扭矩分配;450車型則搭載了一套智能四驅全時四驅系統,中央差速器為多片離合器結構,前后軸扭矩可在0-100%之間根據路況自動進行無級調節,這對公路上的穩定性還有開放路況的越野性能,都會有一定提升。
450車型上搭載的分動箱型號為TD116,多片離合器可承受最大扭矩1600Nm,輕量化的設計讓它的重量只有23.7kg。
而在后期,全新奔馳GLE還可以通過選裝越野組件來提升其越野能力,選裝之后會配備型號為TD228的分動箱,該分動箱通過行星齒輪組來實現2.93倍的扭矩增幅,可承受扭矩高達2800Nm,其重量也僅有41.4kg。
編輯總結:
從動力系統到內飾和外觀設計,由內而外,全新奔馳GLE完成了蛻變。在外觀上的轉變,奔馳的態度顯然是堅決的,畢竟奔馳GLE車系還年輕,整體形象并不像奔馳S級那樣固化,當下SUV車型的用車場景會更貼近生活、貼近自然,所以全新奔馳GLE義無反顧的向年輕化邁進;內飾和空間方面,無論是后排腿部空間的提升還是座椅的實際乘坐體驗,我認為都是無懈可擊的狀態;動力技術上足夠先進,亮點頗多,從理論上來講,會有著出色的油耗表現,并且動力輸出的質感,相信也一定會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