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卡汽車 導購 原創]
作為汽車行業“頭號玩家”,豐田的決策層對純電動車一直持謹慎態度,新能源車高額補貼時代,造車新勢力強勢崛起,豐田似乎不動聲色,于是外界產生了一種觀念,昔日汽車巨頭豐田已經跟不上市場節奏,正漸漸走向衰敗。
當汽車行業發展方向,從為了拿補貼而造電動車,轉變為降低碳排放實現碳中和為目標時,頭號玩家豐田決定重返賽道。4月19日,豐田正式宣布推出bZ系列車型,bZ是英文beyond Zero簡稱,該系列車型均為純電動車,到2025年豐田bZ系列將推出7款新車。
當各國將碳排放限值提高至燃油車排放天花板時,自然就迫使汽車廠商停止或減少生產燃油車,全面向電動化轉型,碳排放限值為電動車創造了有利局面。
豐田一直在提高混合動力的銷量比重,甚至計劃未來幾年內將純燃油車全部升級為混合動力,而最近剛亮相的新一代漢蘭達就是最好的例子,將來豐田旗下新車也會像漢蘭達一樣全系采用混合動力。
換個角度看,豐田反而是最早推動減排的車企,1997年2月至2021年2月,豐田共生產了1700萬臺混合動力車型,累計減少約1.4億噸二氧化碳排放。正因如此,它不必依靠純電動車來滿足碳排放限值,也就沒有必要力推純電動車。
而當碳中和成為新的發展理念后,單憑混合動力無法實現碳排放的收支平衡,0排放純電動車能夠抵消汽車行駛中產生的碳排放額度,這也是豐田推出bZ系列的契機。
整車生命周期內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少,才稱得上環保,因此車企對純電動車制造產生了分歧,日系廠商相對青睞低成本、低能耗、尺寸小的純電動車,比如日產聆風和本田e,但歐洲廠商傾向于生產大尺寸、高能耗、高性能的純電動車,比如奧迪e-tron和保時捷Taycan。
豐田更加偏執,首款量產純電動車C+pod,軸距只有1780mm,電池容量僅9.06kWh,續航里程150km(WLTC工況)。雖然C+pod只能用于日常代步,但是這款微型純電動車生產所需的材料少且能耗低,豐田還推出了電池再利用和回收機制,因此C+pod生命周期碳排放控制比較理想。
bZ系列有兩大特點,它的續航里程更長實用性強,擁有獨特的外觀內飾設計,并基于純電動車平臺打造。豐田并不打算獨立完成這個項目,日本汽車廠商很多,但本土新車市場份額只有500萬輛左右,豐田靠一己之力很難推動純電動車快速普及,尋找合作伙伴共同開發,不僅能降低風險,還能把研發成本攤薄,讓純電動車售價更具吸引力。
比亞迪是全球最大的磷酸鐵鋰電池制造商,成本優勢非常顯著,中國市場銷售的bZ電動車,采用比亞迪生產的電池,無疑會提高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我國正在大力發展清潔能源,這使中國生產電動車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低于日本制造成為可能。
純電N7火了之后,東風日產趁熱打鐵,出了小一號而且是插混動力的N6。雖然廠家將其宣傳為“插混版N7”,但實際上這兩款車差別還挺大的。
工信部又發新車了!!!誒?這臺大眾怎么是金色標。難道也是ultra版?其實這是大眾在國內更專注純電市場,為了更貼合中國消費者使用習慣的而打造的純電品牌“與眾”。
還記得以前零跑的綽號叫“半價理想”嗎?說實話作為F1車迷的我對純家用的suv實在是不太提得起興趣,之前也就沒太關注零跑。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因為零跑這次帶來的車,它叫lafa!預售價10.58萬元起,11月28日正式上市。
時隔多年,智己也加入了“增程教派”,在8月發布了“恒星”增程系統。而這次發布會帶來的LS9,更是宣稱要重構全尺寸SUV規則。
11月5日,奔馳全新純電CLA正式上市,共推出300 L超長續航、300 L超長續航領智和300 L超長續航冠軍限量3款車型。